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勞動所占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烹飪、農業生產、傳統工藝制作等項目被列入其中。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學校引導學生走進校內外勞動實踐基地,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感受自然,感悟文化。
許多中小學開展了中華傳統美食制作的課程,例如學包粽子、學做魯菜等,讓學生在勞動中感受文化,學習歷史。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
一、談看法。
勞動課使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如今包粽子學傳統菜的這些勞動課,將課堂和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使傳統文化學習更加生動立體,實現了孩子動手實踐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值得推廣。
二、分析將勞動課成為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的目的和意義。
1.激發了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烹飪課使孩子充分發揮動手能力,更為立體地感受傳統文化,貼合學生精力旺盛喜探索喜動手的特點,且勞動成果立馬可見,激發了學生參加熱情,進而提高了學生主動接觸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2.拓寬了傳統文化傳承的新途徑。相比于傳統灌輸式說教式的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學生們通過勞動動手的方式接觸傳統文化,主動學習制作傳統美食,探尋美食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而了解了當地特色傳統飲食文化和中國傳統時令節氣文化。
3.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新實踐。中華傳統美食制作相關課程成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新實踐也能引起其他中小學效仿,進一步創新勞動課程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三、落實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1.家長不理解勞動課的重要性。
2.學生并未參加到真正的實踐活動。
3.學校將勞動課外包,“一包了之”其實際效果存疑。
四、針對如何在勞動課中傳承傳統文化提出建議。
1.將勞動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傳統文化節來臨之際,鼓勵學生圍繞傳統文化開展勞動實踐。例如在春節前夕組織學生背誦春聯,課堂上組織學生書寫春聯寫福字。從傳統節日入手,開展勞動課程。
2.在勞動課程中注入價值觀引導。例如端午節期間紀念的屈原,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梢栽趧趧诱n中組織包粽子并且講解粽子背后的歷史故事與象征意義。讓學生既能有勞動成果,又能借此了解屈原,樹立忠于家國、勇于探尋真理的文化精神。
3.勞動課程與研學活動相結合。社會企業也可以借此推出高質量的研學活動補充校園勞動課形式。例如面向中小學生推出短途研學課程,融合勞動、露營、烹飪等元素推出“趣味農耕”“親子露營”等特色營地活動以及兒童廚藝相關課程。
聲明:本站點發布的來源標注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權均屬中公教育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中公教育社區工作者考試頻道
及時掌握社區工作者考試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07-01
07-01
07-01
06-30
06-30
06-30
07-04
07-04
07-04
07-04
07-04
07-04
07-01
07-01
07-01
07-01
07-01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