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后人“乘涼”而“種樹”,就是不給后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核心任務】
(1)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北防護林-庫布齊、毛烏素沙漠治理;淘汰落后產能、車輛限號、冬季取暖、碳中和/碳達峰】
(2)打贏碧水保衛戰:【城市污水、地下水處理,河長制、浙江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
(3)扎實推進凈土行動:綠色農業(薄膜規范化應用)
(4)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
【面臨挑戰】
1.生態空間遭受威脅。開發建設活動占用生態空間,生態空間破碎化嚴重;
2.產業結構優化緩慢。原有的經濟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等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根本性改變;
4.環保制度亟待優化。生態環保法規不夠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等制度落實不嚴格;
3.環保技術支撐不夠。綠色科技人才分布不均,環保技術投入不足。
【相關建議】
1.更新觀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2.堅持綠色發展,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優化產業鏈,培育節能環保產業;
3.堅持綠色生活,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自覺行動,如推進垃圾分類、杜絕過度包裝;
4.堅持系統治理,統籌山林水田湖草系統治理,統籌兼顧,綜合施策。
【論點展示】
標題:
建設生態文明要算長遠賬
給生態加“綠” 為發展增“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繪就現代化綠色圖景
分論點:
著力“低”字——推動低碳循環發展。
協力“高”字——節約高效利用資源。
聚力“治”字——加大環境治理力度。
【素材積累】
(1)浙江安吉余村(2005年8.15日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提出兩山論)——兩山論樣板地。群山環繞,修竹連綿,自然環境優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追求經濟效益,開山采石,大辦水泥廠,迅速成為安吉首富,但環境被迅速破壞,污水橫流,煙塵漫天,生活環境急速惡化。后響應省政府號召,壯士斷腕勇氣與魄力,關停工業,否定年稅收達10億造紙業,在休閑產業上加法,傳統工業做減法,打造4A景區村,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統一。
(2)山東省威海市龍山區域礦產資源豐富,上個世紀70年代,先后26個企業進駐大肆開采礦產,留下44個礦坑,毀林3000余畝,雖然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同時也失去發展基礎,地質災害頻繁、森林面積迅速減少、粉塵、噪音污染嚴重,周圍根本無法正常生活生產,發展陷入死胡同。03年。政府痛定思痛,一改傳統發展方式,引進企業發展文化旅游業,進行生態修復,將礦坑改造為景區景點,帶動周圍居民就業、帶動周圍餐飲、住宿行業興起,實現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實現長遠發展。
(3)陜西省地跨長江、黃河兩個流域,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嚴重,榆林位居北方,首當其沖,其中榆陽市因為風沙問題歷史上三次遷市,上個六十年代,國家開展改造沙漠工程,在毛烏素沙漠上止沙生綠,恢復植被,從沙進人退到人沙和諧,如今的榆林市河流穿城而過,兩岸楊柳依依,成為塞上綠洲。
聲明:本站點發布的來源標注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權均屬中公教育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中公教育公務員考試頻道)
及時掌握公務員考試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07-04
07-04
07-04
07-04
07-01
07-01
07-04
07-04
07-04
07-04
07-04
07-04
07-04
07-04
07-04
07-04
07-04
07-04